《史记》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
你看看,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后感觉非常爽,在精神上找到政治知音,恨不得立马把韩非挖到秦国来。秦始皇竟然当大臣的面,说那么肉麻的话。可见,秦始皇有多崇拜韩非。
后来,李斯告诉秦始皇,该书作者叫韩非,和他关系很铁,当年在兰陵一起同过窗。在秦始皇的要求下,李斯邀请韩非来秦国旅游观光。
这个时候,秦国正计划攻打韩国,韩王借机派韩非来秦国出差,希望韩非能说动秦始皇,不要攻打韩国。总之,于公于私,韩非都要来秦国出差。
秦始皇见到韩非真人,非常高兴,唯一遗憾是韩非有点口吃,说话结巴,沟通起来比较费劲。但是韩非的书写得太好了,韩非的政治思想,韩非的治国理论,韩非的文采斐然,太有吸引力了。秦始皇考虑一段时间之后,决定对韩非委以重任。
后来,韩非与李斯在政见上出现不同意见,李斯建议灭六国时,先灭韩国,而李斯认为先灭赵国,留存韩国。李斯借机打压韩非,对秦始皇说,韩非存在私心,对秦不利。秦始皇,就把韩非关进监狱,本来是为了做做样子。没有想到,韩非就稀里糊涂死在监狱。
《史记》白字黑字,写是李斯送毒药给韩非,让韩非自杀。后面史学家,都跟风认为,是李斯害死韩非的。这个是悬案,只有天知道,韩非自己知道。按李斯的势力性格,毒死韩非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他知道,也承认,韩非真实能力比他牛逼。
而韩非呢,在监狱想来想去,听憋屈的。在韩国,韩王不重要他,不采取他建议,回去也没啥意思;在秦国,遇到个懂他的君主,又被他打进监狱,更不用重用,真是没有活路,想来想去,死了得了。
后来,秦始皇要想赦免韩非,启用韩非,结果晚到一步,韩非已死了。
韩非是战国时代韩国的贵族,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族公子。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多次上书韩王劝其变法图新,未被采纳。后来他的着作传到秦国,秦始皇极为赞赏,后来出使秦国,遭李斯的谗言自杀于狱中。韩非子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除仁爱。他是一个历史进化论者,「变」是他思想的一条主线和核心,主张因地制宜。他攻击儒墨不遗余力,提倡军权神圣。韩非子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其次是分析了很强,并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比如说许多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出自于《韩非子》。
先秦法家思想史一种实用的政治哲学,主要是要解决治国的问题。法家思想就是要通过法术势的运用,而达到法家的理想—中人之治。所谓中人之治,就是中等智力的人也能良好地治理国家,使国家政治清明、国富兵强。法家为何要追求中人之治呢?因为法家认为智愚贤不肖者在人群中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资质中等、品格中等的中人。在统治者之中常见的也是中智之人。从法家追求中人之治看来,法家所追求的其实是天下的长治久安。法家的尚法、任势、用术都是为了实现此一目的。
法家治国方法的根据是法家的人性观。法家认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有些人以为法家的人性观是主张性恶论,这是对法家人性观的误解。趋利避害的人性观是一种中性的人性观,本身并不一定为善或为恶。法家之所以认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是出于经验。正是因为出于经验,这种人性观在社会层面上,特别是非血亲的陌生人之间,是具有普遍性的。这里并不否认社会上有是性善与性恶,也不否认人在家庭层面所普遍表现出的性善,只是指出大多数人在社会层面中表现出的共性是趋利避害的。法家正是通过对这种人性的把握,从而展开自己的治国理论。法家的治国必须通过二柄一一赏罚来实施,所根据的正是这种人性观。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韩非也是一名大家人物。
上一篇:顶级绝配星座配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