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 正文

两岁宝宝每天学什么好

摘要: 两岁宝宝每天学什么好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两岁宝宝有没有必要上早教?可以怎样进行启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哈哈...

两岁宝宝每天学什么好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两岁宝宝有没有必要上早教?可以怎样进行启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哈哈育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两岁宝宝每天学什么好1

坐标西南某二线城市,实地参观过小区周围规模比较大的早教、托育中心。

其中有两个是在商场三楼,一个是独立的楼房。

下面分别从环境,规模,内容,师资,收费几方面做一个对比。(以下为方便叙述,在商场里的两家分别为A、B,独栋的为C)

环境:A和B都在商场三楼,提供给孩子玩的场地相对来说比较封闭,不受天气影响, 同时也比较安全;

C楼前有一大块场地,设有游乐设施,便于孩子户外活动,如果天气不好,活动就会受限。

规模:A属于全球连锁,本门店现有员工20人左右,孩子400人左右;

B属于本地品牌,老师在10人左右,早教孩子没有托班孩子多;

C属于连锁品牌,机构涉及早教,托育,教培,亲子主题餐厅,儿童成长营地,儿童高尔夫,儿童棒球,故规模也比较大,老师和孩子都比较多。

早教内容:AB两家内容差不多,有全脑思维,环球音乐课,蒙特梭利,国际双语教学,创艺美育等,而C主要的课程有两个,一个是全脑开发,另一个是自由探索。

师资:三家老师都是师范专业,个别老师有育婴师证,正面管教讲师,参加过相关教育培训。且老师都比较年轻。

费用:A收费是一节课160元左右45分钟,这是一次性报全部课程的价格,如果是单独报某个课程,价格就略高。

B收费是998元8节课,每节课45分钟。

C收费跟A差不多。

对比下来,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若想给孩子找一个比较合适的早教中心,还真得花时间去观察,带孩子参加试听课,根据孩子的反应来选择。

身边父母对于给孩子早教,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这么早就把孩子推向竞争,如果一个儿童太过于繁忙,会让他失去孩童时的天真!童年都没有了,这么做对于孩子来说太残忍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提前进行正规的早期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在家里无法获得的技能,如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等。

我认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早教不一定要到早教中心进行。

如,以上三个早教机构提到的对孩子进行社交能力培养,大人可以带孩子经常去小区楼下,朋友家,鼓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这里提示一下:1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的是亲子关系,1岁以后才慢慢有玩伴交往关系需求,这个时候的玩伴常常是一对一的关系,在3岁后才需要群体玩伴交往关系。

又比如,早教机构提到的音乐启蒙,大人可以用手机,或者各种玩具放儿歌,跟孩子一起蹦蹦跳跳,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但不妨碍我们开心啊,不妨碍我们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啊。

至于早教机构提到的“感统训练”,它的英文名: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直接翻译叫作“感觉统合治疗”。既然是治疗,肯定是针对有缺陷的孩子去使用的,所以在各地的儿童医院里一般都会给孩子提供感统治疗——主要针对的是有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孩子,是一种主流的训练方法。

还有那些所谓的全脑、右脑教育法,基本上就像“脑白金”一样。需要家长自行斟酌。

当然,如果家里父母双职工,没有时间带孩子,或者老人帮忙带孩子,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那早教中心也可以是不错的选择。

在以上三个早教中心,他们都提到了“蒙特梭利课程”,这让我想起了托德老师在《儿童心理学》中说的话:

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史上,存在三种对于早期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一种是以皮亚杰、蒙台梭利为代表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哲学观点,他们认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按照孩子的需要来进行。也就是说,教学是由儿童发起的,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老师就提供什么样的游戏和活动。比如说,让孩子们玩“糖果乐园”或者“大富翁”的游戏,就可以改善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计算能力、轮流玩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这种教育思想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他们不但要学会精心挑选玩具、设计活动,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孩子出现负面行为,也不能用惩罚的手段来制止。第二种是以学习为导向的思想,这种体系会按照儿童的年龄规律,给予更多有明显训练目的的学习内容。比如说让他们阅读、学外语、学画画、学音乐等。这种思想注重规范性,使孩子提前进入到成人的学习状态。第三种是折中,就是有时候是以老师为主的教育方式,有时候又以孩子为中心来安排活动。这三种指导思想,哪一种结果最好呢?1999年,心理学家马尔肯做了一次调查,他随机选取了721名4~5岁的学龄前的、来自华盛顿三种类型的幼儿园的孩子,采用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发现,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指导,孩子的基本学习技能要比其他两组好很多,而且他们在运动能力和交流技巧上也完全超越了其他两类。所以,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以儿童为中心的方法所产生的早教结果是最好的!而三种教育方式中,最差的是那种折中取向的幼儿园。也就是说,一旦你确定了教育思想和风格,就不要变来变去,或者执行得模棱两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那些来找我的问题儿童家庭,一般都有两种不统一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可能是父母和老人之间的,也可能是父母之间的。这时候孩子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不知道你们到底要怎样。所以,每个家庭,必须要做出一个决策,要不就听你的,要不就听我的,不能出现多种思想。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能以蒙特梭利为主的少之又少,即使有,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大部分都是托德老师说的折中方式。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早教机构提到“蒙特梭利”,只是一个空理念,并没有去实施。这个就需要家长在选择早教中心时,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甄别能力。

如果不去早教中心,家长该如何对2岁左右的孩子进行早教呢?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2岁左右孩子的特点:

孩子的第一个语言爆发期。孩子大脑的认知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属于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到的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会发展出各种头脑的新技能。父母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比之前真的聪明多了。2岁左右可以有意识地回忆以前的事情,不过这种能力还很弱,这种能力的出现和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2岁左右可以产生带有简单主题和角色的游戏,如模仿医生看病,装扮成妈妈给孩子穿衣服等。2岁到2岁半孩子的注意力从以前的5~8分钟可延长到10~20分钟,不过这时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岁左右孩子情绪和情感的特点为:冲动,易变,外露,且年龄越小越突出。2岁左右孩子开始萌出抗挫折能力,虽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但时间很短,更多受当前事物和欲望的支配。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飞跃,迫切地想要获得独立感,但语言能力还跟不上,结果就总是说“不要,不好”的话。2岁左右,孩子开始理解数的概念了。2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分类能力,有分类就有了是非观念,孩子会把人分为“好的”和“坏的”“善良的”和“自私的”等,这时可以给孩子立规矩,培养价值观。

了解了2岁左右孩子的特征,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早教。

语言方面,推荐的是跟孩子好好说话和亲子阅读。

儿童的语言只能在使用中发展;也就是说,仅仅听别人讲话,只是接触语言,而不参与交流,儿童是无法学好语言的。所以,看电视基本上不能提高语言能力,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哪怕看再多的电视节目,没有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的使用,依然没办法发展语言。

若大人觉得每天跟孩子说的话都相似,没有多少新的语言,那亲子阅读真是不错的选择。

高质量绘本的语言都是精简准确表达的,家长跟孩子一起读书时,不用自己去加工图画内容,照着书本上的字来念就可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念的多了,孩子慢慢的就会认识简单的字,词。

慢慢的,家长读绘本时,可以跟孩子互动,如,问问“这是什么”,“小鳄鱼为什么要去看牙医”,“小猫怎么吃到鱼的”等等。

次数多了,孩子的语言得到充分锻炼,有研究表明:在孩子2岁左右~6岁期间持续地和他进行绘本亲子共读,孩子词汇表达能力的发展将会比普通孩子平均提早6个月,第一次独立阅读的时间也将明显提前。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人能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表达前,是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回忆,整理的。

语言是由孩子的思维决定的,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简单好玩的字词训练,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是/不是”游戏,让其通过理解“是”与“不是”理解分类概念。

如:他是人,不是小猫;这个玩具是小花的,不是他的。而这些思维能力,就是儿童良好语言沟通的起点。

至于绘本的选择,当然是以孩子喜欢为主,孩子不喜欢的,不强迫他看;孩子喜欢的,那就跟他多读几遍。

如果有需求,家长也可以慢慢引入英文绘本阅读。

2、记忆力

和其他认知技能一样,记忆力也受到基因的影响,但是由于大脑的可塑性,它可以被培养和提高。

父母在孩子记忆力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怎么做呢?

经常和孩子讨论正在发生的、刚刚发生的、白天发生的或者前几天发生的事情。由于孩子的记忆是分散的,当跟孩子谈论过去的时候,最好是有条不紊地有序进行,就像是一个系列故事,事件和事件之间都被串联起来。这样孩子更容易记忆。孩子的记忆里只有一般想法和印象,几乎没有细节,家长帮助孩子记住小细节将有助于培养孩子越来越清楚和明晰的记忆能力。所以跟孩子说话时,尽量用描述性语言,越细越好。家长把最近发生的事情与发生时间稍久的事情相结合,甚至与更遥远的过去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恢复记忆,让记忆的空间范围更广、更加灵活。如:每天晚上和孩子聊聊白天的事,或者聊聊不同时间在同一个场景发生的事。跟孩子多聊聊积极的事,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记忆,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3、专注力

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一个是在孩子自己玩游戏,看书,发呆时,不要打扰;另一个是给孩子找一项他喜欢的运动,鼓励他坚持下去。

4、数理方面

对孩子进行关于数字方面的早教,个人认为从生活中开始,不要一来就买相关书籍来一板一眼的学。

对于孩子来说,有趣,好玩,才能让他们接受,也才更容易让他们坚持下去。

这里提供两个小方法:

?生活中潜移默化:

如买了水果,可以跟孩子一起数一数有几个,不仅有数词,还有量词。

又比如,户外跟孩子一起数池塘的小鱼,落地的树叶,过往的车辆……

再比如,比较下小树的高矮,碗的大小,凳子的长短等。

总之,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一切都利用起来。

?跟孩子玩“开小卖部”的游戏

家长跟孩子分别扮顾客和店主,拿家里容易搬动的东西当“货物”,并分别给每样东西“定价”。刚开始的“定价”为简单的整数。

在“买卖”时,尽量不存在找零,孩子小,也不会。

当然,角色可互换,后期可增加项目,难度。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理解数,还可以慢慢培养孩子对钱的概念。

如果家长和孩子有兴趣,这个游戏可以一直玩到孩子上小学,从简单的认数到数字的加减,再到乘除。

至于社交能力,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孩子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交朋友,家长不用干涉太多,一旁观察就好,如遇到孩子们没有办法解决的事,再介入。

乐理,运动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需求来进行早教,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那就要求教育也是动态的。

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有自己的偏好和认知限制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成长才好。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别人的做法未必适合自己,早教班的模式也未必适合孩子,教育最忌讳“别人怎么样,我也要怎么样”。

最后,用一个从事幼儿教育60年,照看过2800个孩子,开创“奇迹幼儿园”的奶奶的话来结尾:

在育儿过程中最痛苦的是,对本应绽放满天星花朵的孩子,父母坚持认为“不应该这样,我的孩子应该是玫瑰,必须让他长成玫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一定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挥施展他特有的才华和能力。

两岁宝宝每天学什么好2

2岁宝宝的发育与教养——身体发育

外观的成长

0岁是胎儿的延伸阶段,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宝宝成长到1岁时开始会行走、说话,逐渐摆脱婴儿的形象,步入幼儿阶段,体重和身高的增长也趋缓。

2岁时,由于身体各器官机能的成长与运动功能够在生活中逐渐自主,为了与此相适应,宝宝的体态成长也进一步充实。

宝宝到了3岁以后,脑细胞、脑神经成熟、智力明显发展,逐步向成人阶段迈进的时期。

所以,2岁可以说是从婴儿转向幼儿的过渡期,我们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观点来看看2岁宝宝体态成长的意义。

★体重、身高等

与1岁的成长速度相比,2岁幼儿成长速度会大大减慢。即便如此,在这一年中,幼儿得身高平均增加7~8cm,体重会增加2kg。此时的特征是在生长发育中,内脏器官、运动功能充实与形体的变化相吻合。也就是说,在身高的增长过程中,为了适应手脚运用幼儿的四肢也明显变长。

★体型

与1岁幼儿相比,2岁幼儿由于手脚变长,体型多少显得修长。部分原因是因为幼儿可以开始步行,过去为了方便步行的O形腿,虽然在此阶段还有些残存,但由于每个幼儿的程度不同,有的幼儿可能已经变直,但是有的幼儿却形成了X形腿。行走是宝宝在这个阶段的生活重心。由于行走的机会多了,下肢就逐渐变化为上述形态。除了上肢变长,手的运动机能充实,手指的细微动作,也慢慢在幼儿的玩耍与生活中广泛展开。

此时,宝宝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变化。在此之前的饮食种类中,水分含量大的食物居多,使得幼儿的腹部看起来比较大。而现在固态食物的增多,腹部容量变小,逐渐变得平坦。即便如此,下腹部还是会保留带有像婴儿般的膨胀状。

为此幼儿的身体比例,也因为双腿变长,重心逐渐移至身体上半部。

★容貌

发育较快的幼儿,有的在2岁时乳牙就全部长齐,开始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让食物变细,与唾液混合吞咽。开始形成与成人相同的进食方法。因此,下巴开始频繁运动。也可以说是因为咀嚼,脸上的肌肉频繁运动,逐渐发达起来,并使下颚的机能有一定的进展。使得幼儿由圆呼呼的婴儿脸形,变得修长。

开口说话,也会让嘴巴四周的肌肉及其功能得到发展,面部表情变得丰富,由婴儿容貌逐渐变成幼儿容貌。在这个阶段,伴随着饮食、语言、自我意识的变化,幼儿的容貌也开始变得有个性。

★个人差异

到了这个阶段,幼儿基本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进展。由于行走及语言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也逐渐萌芽。这种情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体态的成长。因此,从1岁左右开始,个人差异逐渐明显,这也是幼儿处在这段时间的特征。体态的成长虽然有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但也与其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行走与咀嚼食物,对于幼儿下肢的发展与容貌等变化,有巨大影响。体重和身高作为最基本的身体发育,也会反映在父母遗传的基础上,但在以后的生活中,个人差异的幅度会逐渐扩大。

婴幼儿身高、体重、头围对照表↓↓↓

各种功能的发育

婴儿在最开始的成长阶段,没有自理能力,成长阶段需要成人的照顾与照料。

初生婴儿,也就是“保护型育儿”,那时他们完全依靠父母的精心呵护而生活。

婴儿在出生半年以后,家长可以适当带着婴儿外出。但是婴儿从母体所获得的免疫机能开始逐渐断绝,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即便如此,幼儿自身也具有一些能够抵抗这些疾病的免疫机能。如果免疫机能实在抵御不了,在经历各种疾病之后,幼儿也会逐渐形成较强的免疫力。

随着运动机能的逐步发展,幼儿行动变得自如,通过各种亲身体验,让心理与身体得到同步发展。在这个阶段内,幼儿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通常会在反复尝试后加以改正,而且常常会遇到经常性的事故,而体验到妥协的经历。由这样的经历一再重复,幼儿会逐渐培养出能够自如适应生活环境的活动能力。为形成更加健康的体魄与勇气做好淮备。

从婴儿阶段到独立的过渡期

幼儿在经历过各种疾病、事故的体验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身体也会形成一定的力量。

2岁以前是为以后漫长的人生打好基础,使身体的各个机能可以在以后亲身经历的各种场合顺利地发挥作用。此时,再来回忆宝宝在0岁、1岁2岁的成长过程,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例如:学习语言、用双脚行走、独自解决大小便、生病等问题,可以说是在人一生当中,经历变化最为剧烈的生活阶段。

所幸对婴幼儿来讲,这段时期的曲折经历并不会在他们的人生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连接脑细胞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还未完全成熟。

如果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脑细胞处于这样的状态,幼儿的生长发育才会如此迅速。2岁或者3岁左右,身体的各种机能已经完全成熟。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已大致完成,神经细胞开始发挥各自的作用。幼儿日常的生活体验可以作为记忆,储存于脑细胞中。

日常生活的体验,作为实实在在的记忆残留下来,是使智力飞跃发展的巨大力量之一。正因为婴幼儿阶段没有这样的记忆,只能觉得饿了就想找奶喝及进行生理的自然排泄。但是,与记忆同时发展的智力,开始能够区别生活中的 “过去”“现在”、“未来”。例如现在,即使是肚子有些饿,也能稍稍忍一忍,等会儿再进食。毕竟还不到3岁的2岁幼儿虽然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忍耐通常会以发脾气来表现,使父母非常为难。像这样在各方面有了相当的成长,但其成长却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形,会在平常的行动、态度中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这也是2岁儿童的特征之一。

做各种事情失败时

在智力与语言能力急速提升后,行动也会逐渐变得更活跃。但由于还有许多不熟练的地方,平时的行动也常常会因为失败而中止。从行动方面来看,摔跤、跌倒等现象十分频繁。虽然掌握单句的数量增多了,但还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偶尔会发脾气,甚至敲打或咬人。

幼儿的这些行为,在他人眼里看来感觉好像是带有反抗情绪,是非常令人讨厌的行为。其实,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成长阶段,

一再重复做一些错事是正常的。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作“反抗期”,而“反抗”是这段时期幼儿的特征。

经过这段所谓“反抗期〞之后,三四岁幼儿的精神、智力发展,行动语言的发展会更加熟练,逐渐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能听懂别人语言的时期

虽然在许多方面还未成熟,但行动与智力快速发展,此时,倘若不能使用语言充分 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已经能够适度地理解成人所说的话。但成年人却动不动就根据幼儿的行动进行各种判断,并力图纠正幼儿的行为。希望成年人能理解此时的幼儿还处在未成熟的时期,我们只要耐心地倾听幼儿的陈述,就能大致的理解幼儿想表达的意思。从这个阶段开始,可以感受到幼儿进入了“能明白别人语言” 的时期。

两岁宝宝每天学什么好3

这篇文章来自我看的一本书,分享给同我一样有个吃饭不专心娃的宝妈们。

一、给吃饭习惯开个好头儿

很多父母常关注于孩子一餐吃多少饭,而忽视了对孩子吃饭习惯的培养。其实,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改掉一个坏习惯并不容易,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把孩子带上吃的“正道”。

1. 追着喂,还是自己吃

你的孩子吃得好吗?相信很多父母都会觉得根本不用问,怎么会饿着孩子呢?但如果你带着孩子去参加聚会或喜宴,很多孩子在一起吃饭时,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孩子不等大人落座,就开始动筷子;有的孩子一上桌就一个劲儿地抢着吃自己喜欢吃的,而且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还有的孩子在盘子里毫无顾忌地挑挑拣拣,可旁边的父母还在一个劲儿地帮孩子夹菜,鼓励孩子多吃。且不说孩子的这些吃相看起来很不雅观,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很欠缺。

从前的父母总是这样教导孩子:吃饭得讲究吃相,尤其是在有客人的时候,饭桌上要注意礼貌,不能说话,筷子不能满盘飞。正是这些细节,才能培养出孩子一生的好习惯。但是,现在的父母平时都过于关心孩子是否吃饱、是否挑食的问题,却忽略了孩子怎么吃,只是一味地追着、哄着喂,希望孩子多吃一些。我们看看国外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有一对中国的研究生夫妇在瑞士进修,他们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真是伤透了脑筋,一天到晚追着孩子喂吃喂喝的。等孩子2岁多了,孩子的妈妈要学习,只好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吃饭时,阿姨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幼儿园里年龄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吃,小点儿的孩子用手抓着吃。但他们的孩子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就是不吃,只呆呆地坐在那里。洋阿姨只是比画着启发孩子吃饭,始终不喂他。等到吃饭时间结束,孩子没吃完的饭菜就被收拾走了。

后来,洋阿姨告诉这个孩子的妈妈,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如果孩子真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在必要时给他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事实上,父母强迫孩子去吃,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先生认为: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孩子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培养。2 岁左右正是孩子学习独立吃饭的关键期,与其等坏习惯养成了再来纠正,不如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吃饭时,父母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爱子心切的心理,适当让孩子多尝尝各种味道,比如用筷子蘸点醋、菜汁等。也许孩子品尝的时候会用皱眉、做鬼脸来表达自己的感觉,但他的味觉将变得更敏感,从而食欲大增,不挑食、不偏食,顺其自然地自己去吃。

2. 四两拨千斤,孩子吃饭别发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吃饭的习惯,或快或慢,或贪食或挑食。一般来说,孩子饮食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含饭,吃饭速度太慢;不专心,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者滔滔不绝讲话,或者寻找玩具玩耍;挑位子,不肯在餐桌的固定位置吃饭,或靠着、或倒着、或跳舞、或乱跑;挑食,如不喜欢青菜、不吃瘦肉、不吃味道强烈的菜肴、不喜欢吃米饭等;喂食,自己能吃,但不愿意吃。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不论哪一种习惯,若是靠吓唬孩子解决,次数多了肯定不管用,所以还得讲究方法。方法对了再耐住性子教育下去,自然就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了。

妈妈带天天和妹妹一起去姥姥家。吃饭的时候,天天吃得津津有味,妹妹却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要么吃两口就吐出来。妈妈很生气,便大声地指责妹妹。妹妹看到妈妈生气了,这才乖乖地吃了几口

这时,姥姥走过来,俯下身对妹妹小声说了几句话,然后,令妈妈惊喜的事情发生了,妹妹不仅胃口大开,而且边吃边看天天一脸自信。

妈妈感到很奇怪,就问姥姥刚才说了什么。姥姥笑着说:“我其实只是跟她说'你看哥哥比上次来时又长高了不少,可你还没长高,要好好吃饭才能长得比哥哥高……’”

妈妈恍然大悟。原来,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么简单,找到她的兴趣点就可以了,而自己平时显然忽视了这一点。

想让孩子好好吃饭不挑食,并非难事。这就好比一匹马,它不渴的时候,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它靠近水槽;而当它渴了的时候,它会自觉地走到水槽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一样,在面对诸如吃饭之类看似简单却容易弓起亲子矛盾的问题时,父母应该先把问题本身放在一边,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比如上面故事里的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要想让孩子好好吃饭,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提前与孩子约定好就餐时间、就餐位置以及就餐的规矩。"不要给孩子买太多零食。如果孩子可以随时吃零食就会对正餐失去兴趣。另外,充足的零食会让孩子产生“不吃饭也可以吃零食”的想法,就不会好好吃饭了。

精心制作食物,并注意搭配。创造良好氛围,避免分散注意力(一定要关掉电视,并尽量做到“食下语”)。让孩子多参与户外运动,多锻炼身体。身体消耗的能量多了,孩子自然而然地会更有食欲。让孩子参与餐前准备工作,如擦桌子、摆放碗筷等,进餐时让孩子给不喜欢的食物起个形象的名字。

要注意的是,尽管父母费尽心思增强孩子的食欲,但其实适当让孩子“饿肚子”才是让孩子爱上吃饭的秘诀。如果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吃东西,那也许说明他真的不饿,父母不必勉强,可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