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有什么好处作文
选择环境比适应环境更重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热心书虫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小狼能够自己行走时,母狼就把它们赶出窝,让它们自己去觅食,在冰天雪地里,又可能遭到凶猛动物的袭击,那种艰难与危险是可想得到的。
有的小狼咬紧牙关,抗住严寒与饥饿,挺了下来;有的挺不住,便逃回窝里了。母狼并没有因为心疼它们而宽容,还是铁着心把它们赶出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母狼知道,如果今天不让它们出去受冻挨饿,不去适应艰险地环境,那么明天它们就不能自立,就会被冻死、饿死,或被狮子、老虎吃掉。
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苦境、险境、逆境的磨练,狼的生命力才会如此旺盛。
但是,随着人类对狼的屠杀,使它们几乎从地球上灭绝。然而它们仍自由地游荡于世界各地,哪怕需要去适应更为严酷的气候和更为恶劣的环境,它们也不怕。
狼知道自己没有改变环境的能力,甚至有时连选择环境的权利也没有。于是它们坚定地奉行“能上能下”的原则。永远适应越来越严酷的生存环境。狼适应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环境,也适应了人类的陷阱、毒药和子弹。
富人就像狼一样,善于适应环境,并能利用或创造环境,所以才能成为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甚至比狼更懂得选择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注定会成为富人。
环境相对于个人的力量来说是强大的,不同的人在一生中面临的环境不同,有好有坏,有高有低,但环境的好坏高低只能表示命运的起点,而不是命运的整个过程。
周围地环境是愉快的还是不和谐的,身边的朋友是经常激励你还是经常打击你,都关系到你的前途。大多数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它酣睡着,但一旦被外界的东西激发,就能做出惊人的事情来。可以激发一个人潜能的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是一句格言,也许是一次演讲。也许是一则故事,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朋友的一句鼓励……
倘若你和穷人面谈,你就会发现,他们贫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取走向富有的环境,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走人过足以激发自己、鼓励自己的环境中,因为他们的潜能从来不曾被激发,他们总是以失意者在一起抱怨,所以他们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奋起振作。
很多年轻人都被同一个问题困惑过,我的环境为何总是这样不理想、不顺心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境况感到“郁闷”。事实上,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就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悦。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我们应认真活在当下。学会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营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对困难、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的幸福。
环境就是你一生的土壤,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你可以随时随地从中不断吸取养分与能量,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地环境因素,这些都是你成长的资本。
我们的生存须臾离不开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影响,但是,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可供发展的机遇,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好好利用这些机遇,不断随环境之变调整自己的观念、思想、行为及目标,就有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出一片天地,站稳自己的脚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适应环境再利用环境。”
有时候,环境的发展,与我们的事业目标、欲望、兴趣、爱好等发展是不合拍的,环境有时阻碍、限制我们欲望和能力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我们有办法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我们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求,这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大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普通人所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改变自己身边的小的生存环境。
此外,环境作用于人,人也反作用于环境。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也可以点化提升。是啊,人们不是都相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吗?如果不便于选择更好的环境,那么你又何妨自己奋斗成为“卧龙”、“凤雏”呢?即使没有这样的能耐,不是还可以请圣贤名人来为自己“蓬荜生辉”么?
在这里,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白,适应环境其实并不是我们利用环境资本的最佳方式。适应环境大多数是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比如我们年幼时,是无法改变家庭环境的;作为普通人,我们是无法改变大的时代环境的。而事实上,在你能够选择地范围内,积极主动地选择对个人有利的发展空间才是掌握环境资本的最高境界。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并管理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可鲜有人知,李斯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小的粮仓管理员,他立志发愤,竟然是因一次上厕所的经历。
那是,李斯26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仓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仓内存粮进出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进出情况认真记录清楚。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李斯也觉得有没什么不对,直到有一天,李斯在粮仓外的一个厕所方便。就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竟改变了李斯的一生。
李斯进了厕所,尚未解手,却惊动了厕所内的一群老鼠。这群老鼠个个瘦小干枯探头缩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至极。
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却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粮仓中的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光,整日在粮仓中大块朵颐,逍遥自在。与眼前厕所中这些老鼠相比,简直天上地下啊!
人生如此,不在仓就在厕,环境不同,命运也不同。自己在这个小小的上蔡城里这个小小仓库中做了八年的小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厕所中的小老鼠一样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全能还不知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这个小镇,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了寻找“粮仓”之路,20多年后,他把家安在秦都咸阳丞相府中。
“人生如鼠,不在仓就在厕”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人的命运有好有坏,生于仓的命运自然要好过于生于厕的命运;如果生于厕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那么在厕的也就注定只能永远在厕了。但是也有其中不安分者,他们认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所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通过抱持一种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并且努力实践之 最终把自己从坏的命运中拯救出来。在人生命运转折的关键处,每一个人都应该问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是在仓还是在厕?
坐井观天,你只能住井底之蛙;只有那些勇于跳出井底的人,才有希望拥抱一片灿烂的天空。
天下的路是相连的,世上的事是相通的。一个人的成功,最初往往是从固有想法的改变开始。小小的改变,结果大大的不同!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和什么人经常在一起。与低俗的人在一起,能学会骂人;与麻将友在一起,能学会点炮儿;常与找借口的人在一起,就变成借口大王!
一个人的成功,更取决于曾经见过什么人,看过什么书,听过什么课,有时,一句话,一个故事,就会改变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具有成功的无限潜能,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巨人,只是没有人来唤醒!成功从愿意改变开始,不改变,对别人没有任何坏处,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无论改变与不改变,与别人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做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能做到为社会负责!
有时候,许多人明明掌握着选择的权利,但他们还是总被迫地在适应环境,而不是主动选择环境。许多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关键是,不经意间,环境就让我们沉沦其中。
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在你的一生中,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选择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这对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
喜迎二十大有多少心里话想说,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都是百姓亲身体会到的,一年又一年里看似平淡但却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回首一个又一个五年间,我们的国家正在以腾飞的速度进行着,而这其中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一旦被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包围着,未来还有什么梦想是不能够达到的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最为关心的是民生问题,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能够让自己的小家变得更加红火。然而如果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这些都只是梦想希望则会非常的遥远,但是如果能够生活在富饶的土地上这些则会非常容易达到,满是金山银山的梦想还会远吗?生态环境的建设让我们生活在了绿水青山的包围中,它们发挥了自己的生态价值从而实现了更加广袤的发展空间。
生态就业,改变原有的谋生方式
曾经的农民以种地放牧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等待一年一季的收割,这不仅仅收入不高而且生态环境也因放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生态环境建设总方向里在退耕还湿,退耕还林项目建设中,将适宜发展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进行湿地建设和林业建设,让很多农民改变了原有的谋生方式,进入生态就业的行列中。他们从原始生活变成了有工作有工资,有退休保障,改变了原有的谋生方式更加安心踏实,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修复。
生态环保意识提高,青山绿水卓有成效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现在大家都谈环保“起劲”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人们得到了红利。某些地区因为生态环境变好吸引了更多人前来旅游从而发展旅游行业,也因为生态环境变好种植健康绿色蔬菜、食物或者发展养生、疗养行业,既获得实际利益又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加入环保大军。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够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区感到身心愉悦,因此遇到破坏环境的现象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站出来制止,让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发展。
自然教育快速发展
如果说近几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展最快速的行业是什么,那自然教育算是其中之一。这个词在多年前还是新鲜词汇,外来理念更加多一点,但是随着教育的深入化带领人们“走进没有天花板的地方”成为了时尚。虽为时尚但是也正是生态环境环保建设的进程中关键点,自然教育普及到青少年中,各种自然教育项目和活动改变了在高科技时代孩子的自然缺失症,也成为了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动力。
生态环境建设的种种发展让人感悟良多,从青少年到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获得了好处,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变,更为绿水青山贡献一份力量,生态变成长远财富造福于每一个人。
从理技融合视角观察战争和作战问题
——就深化理技融合推进军事科研创新与军内部分专家对话录
■解放军报记者 侯永波
周林贵,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院长
徐新海,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某中心主任
高冬明,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某室主任
邵 杰,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
写在前面
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在军事科研创新中居于中心地位,涉及诸多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问题,要破除战争迷雾,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善于从历史轨迹中抽丝剥茧,发现提炼客观规律,把握军事革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势,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遵循新型作战力量生成发展规律,准确领会理技融合的本源和要求,大胆探索创新理技融合研究战争、设计战争实践。近期,本报记者走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就上述话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以期在思维激荡的对话中为广大读者拓宽视野、提供启示。
理技融合是立足智能化发展趋势,实现军事上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时代之需
记者:当下,我们十分强调理技融合推进军事科研创新,那么理技融合进行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有没有历史必然性?
周林贵:中国古人云“道器无异体”,军事理论之“道”和军事科技之“器”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战争和作战实践发展是理论与科技共同推动的结果。比如,方阵作战等理论与冷兵器时期弓箭、长矛等技术的紧密结合,外线作战理论与热兵器时期火车、通信等科技的紧密结合,大纵深作战理论与当时飞机等军事科技的紧密结合等。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作战理论创新与军事科技结合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理论与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说,理技融合是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实践的天然属性。
徐新海:科技上每一次重大发明一旦应用于军事,必然会引起战争形态演变。当前,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迅猛,技术组合日趋多样,如果离开对技术的了解认知,离开理论与技术的有机融合,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游离于时代,并最终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高冬明: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诉求、安全环境、军事战略不同,所提出的军事理论必然各不相同,落实到军事能力上,需要不同的物质基础。军事理论可以对军事科技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施加影响,从而为有效实现己方作战思想提供更实用、更具威力的武器装备。
记者:随着各领域知识结构趋于精细化、专业化,多学科专业交叉密集、多领域技术融合特征日益突显,较之以往理技融合的时代性与必要性是不是愈发突出了?
周林贵:没错,如果说理技融合在以往是一种选择,当下和未来则是大势。当今世界,一轮先进理论和科技大爆发,其演进之快、影响之广,已超出旧有知识系统的认知范围,并呈现出多点迸发、群体突破的态势。军事科学发展大交叉、大融合、大突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理论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战争,对新理论和新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理技融合是把握现代军事科学大交叉大融合规律的题中要旨。
徐新海:未来战争智能化特点更加突出,不仅会改变传统作战模式,也将引入更多的不确定性。面对智能化战争这一“未知数”,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参照,这就要求我们在战争法则与科技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推动战略与作战、技术与战术双向靠拢。可以说,理技融合是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赶超引领的时代之需。
高冬明:当前,各类新兴技术应用已渗透到作战各个环节,从“前台”的杀伤装备,逐渐延伸到“中台”的指控系统,再到“后台”的智能助理等。如果不能紧跟前沿科技,通过动态提升新科技理解力来进行作战理论创新,那么在面对颠覆性技术和新的作战理论时,极易形成代差劣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技融合是深化当前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邵杰:从现实来看,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复杂多样,如何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条件下加强军事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如何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形成在战略必争之地的非对称优势;如何创新军事科研工作组织模式,激发军事科研活力等,都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挑战,理技融合势在必行。
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性、创新性解决战争和作战问题是理技融合的突出表现
记者: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那么如何通过理技融合来发现战争和作战的真问题难问题呢?
周林贵:通过理技融合来发现问题的前提,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去推演战争,包括对战争起源、战争性质、政治本源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在科技方面,要以网络化、体系化、涌现性、自组织、不确定性等思维来认识战争,还要运用数学、统计学、大数据、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手段来分析问题。要使研究人员既能看到战争和作战问题的整体,也能了解细节,见树又见林。
高冬明:对抗博弈和系统分析是发现问题的好办法。比如,利用兵棋推演可以发现我们理论分析发现不了的问题。我们曾经设计过一个伞降夺控要地的场景,发现了航速与要地面积之间的匹配问题。理论上乘坐运输机伞降夺控要地似乎是可行的,但推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场景的合理性与要地大小有关。以运输机的航速,经过面积不大的地域时间不过半分钟,所以运输机伞降直达面积较小的要地不可能实现。
邵杰:把发现的问题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很关键。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讲,效果完全不一样,你说的是A,他可能理解的是A+或者A-,甚至是B。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系统映射、逐层分解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概念化模糊化的战争和作战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必要时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各项指标数值,以便进一步明确问题边界。
记者:在解决具体战争和作战问题时,如何用好理技融合方法?
周林贵:这需要围绕问题合理运用理技两者优长,达成优势互补的效果。一方面,运用理论在研析机理方面的特长,从经典理论中探索解决战争和作战问题的核心理念,探寻克敌制胜的方法手段和概念构想。同时,运用流程化推演、原型系统建模等方法手段,对这个核心理念、概念构想进行先期检验,帮助研究人员启发新思路。另一方面,从新质新域力量、颠覆性技术出发,在典型应用场景中分析它们的作战效能,创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徐新海:要想在解决具体战争和作战问题时用好理技融合方法,需要构建理论与实验相互耦合的研究框架。理论专家不但需要将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基本战法等军事问题研究清楚,还要在技术专家的协助下,构设作战场景、细化指标参数、设计实验方案,保证理论问题落到技术环节不变形、不缩水。技术专家在开展实验分析时,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及时与理论专家进行复盘分析,确保实验活动聚焦问题本质。
邵杰:理技融合地解决具体的战争和作战问题,在成果形式上借助可视化呈现、数据化表达来叙述成果内容,将核心理念、主要观点、整体效果等直达用户大脑,易于用户快速把握成果精髓。研究过程使用和产生的数据、模型、算法,也要反映到成果中,形成思想在图上、流程在线上、指标在数上的特点,以便快速对接转化为机关、部队的具体军事工作,加快成果转化效率。
运用理技融合深化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需要探索形成可遵循、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
记者:理技融合进行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有什么具体的范式可把握遵循吗?
徐新海:这个问题很重要,形成一个新的范式很难,而且范式也不是唯一的。从实践的角度讲,可以概括为:概念、系统、实验相互促进、迭代演进的新范式,即以开发融合点概念为枢纽,从概念凝练到系统开发,再到实验验证,形成“概念—系统—实验”的完整循环链路。
邵杰:可以把融合点概念看成理技融合范式的逻辑起点,把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创新的光圈聚焦到融合点概念开发上,向上支撑军事理论创新,向下牵引军事科技进步,切实解决好理论和科技多学科多领域有机融合易出现的“概念断链”问题。
记者:一个新范式的形成和运行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周林贵:现实战争问题高度复杂,重大科研创新难以依靠个人力量完成,必须注重团队合作。尤其是那些大的问题、难题,要围绕融合点建立由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专家人才组成的大科研团队,以大团队作战为组织形式,聚力实现重大创新突破,推出重大创新成果。
高冬明:新范式良好运行需要好的生态,要在融合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融合中碰撞思想、激发灵感,在融合中探索方法、积累经验,逐步把经验凝练为规律,把规律固化为规定,把规定上升为政策,培育积淀成融合习惯、融合文化,进而形成融合生态。
以结合促融合,用系统工程方法打通理技融合路径
记者:在推进理技融合、实现理技融合的过程中,有哪些突破口和着力点?
周林贵:欲融合先结合,以结合促融合。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结合很重要,第一个就是处理好人性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相结合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参与形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性复杂性不断呈现新情况新特点。战争终究是以人为主体的,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必须高度关注人性复杂性的变化,研究其在战争取向、战略选择、作战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科技发展本身赋予战争更多的技术复杂性,既需要破解这个技术复杂性,又需要利用这个复杂性,还要给对手制造新的复杂性。第二个就是要坚持道、法、器相结合,道以明向、法以立本、器以成事。落到理技融合上来说,“道”是开展理技融合必须遵循的根本理念和规律,“法”是实施理技融合的规范和模式,“器”是有形的实体和工具,即理技融合落地走实的具体抓手。理技融合需要以道、法、器相结合实现“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全链路的创新与应用。
高冬明:既然理技融合有其历史必然性,就需要在历史脉络中寻找理技融合的结合点,因此历史、现在和未来相结合也很重要。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当前的现实,前瞻未来的发展。以作战的“联合”为例,随着武器精度、射程、效能的提高和作战单元通信、共享能力的增强,联合的总体趋势呈现为作战力量在空间分得越来越开、而彼此联系却越来越紧。近年来外军提出的分布式作战理论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6G、量子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联合”作战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记者:从理技融合契入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其本身也是个复杂系统工程。请问在实践中,有没有科学管用的思想方法可以使理技融合真正落地开花?
周林贵:确实,理技融合不是军事理论和技术简单的混合,需要以一种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方法手段将其有效融起来,才能最大化发挥它的效用。系统工程是我们解决理技融起来最常用的思想方法,是先进组织管理与现代科技高度融合的产物,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以知识能力并不完整的个体组成解决复杂战争和作战问题的团队,既是先进的问题研究方式,也是先进的项目管理方式。可以利用其所蕴含的理技融合优势,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军事科研体系,打通军事科研创新链路。
徐新海:世界上很多大的工程项目,都是通过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将数万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统筹起来进行协作攻关完成的。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让理技融合落地开花,好处是能够有效解决要素与系统、局部与整体、定性与定量、概略与精准有机结合的难题。通过人、机的有机结合,将人的定性判断与系统的定量计算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智力优势和机的计算优势。
规避理技融合研究的误区
■赵 頔
理技融合进行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需要广聚力量资源,搞活协作机制,积极打破各自领域壁垒,开展协同攻关。由于站在不同角度,往往对理技融合理解有所不同,具体实践中须规避以下误区。
误区一:理论技术分先后。有的研究还存在技术成果出炉后找理论“包装”、理论成果成型后用技术“点缀”的现象,二者呈现出明显的先后顺序,缺少同步沟通、碰撞与交融。须知理论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融合是双向的,无先后之分。把握好二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使其在统一中协调发展,在发展中相互适应,才能为其向更高层次的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误区二:理论技术同标准。当前,尚存在用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实施评价的现象,偶尔套用技术的定量标准检验理论研究的价值,或仅从成果的实用性角度出发评价技术研究的价值,忽视了技术的增长性与迭代性。须知两者规律有同有异,衡量标准不能等同。理论更加注重思想性、启发性和融通性,科技更加注重先进性和可实现性,套用统一标准,不利于理论和科技的健康发展。
误区三:理论技术硬相加。要避免理论技术研究力量硬编组等重形式轻逻辑现象。须知物理上的混合容易实现,化学上的反应却不易发生,理技融合不是二者简单拼凑,也不是力量编到一起就算融。要以科学的运行机制为催化剂,摒弃惯性思维和做法,按照单位性质和任务特点,在人员配比上找到黄金分割点,在项目实施中掌控好融的火候。
误区四:人人都要跨学科。理技融合要求理论人员了解军事科技前沿动态,科技人员具备一定军事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人人跨学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垠的。有效的做法应该是理论和技术人员结成团队,优势互补地共同研究一个问题。
误区五:课题细分纯理技。科研团队从顶层对项目进行规划,偶尔会切分出所谓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课题,理论与技术再一次割裂,成了两条道、两张皮。须知任何问题都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只能说有的偏理论、有的偏技术,但都需要跨领域、跨学科人员一起开展研究。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上一篇:上海工商银行营业时间
下一篇: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怎么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