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颜体,大概四个多月,现在临赵孟頫,一个月左右,有何指导?
首先感谢邀请,再说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太详细,也没说临摹颜体是学的楷书还是行书,但既然问出了这个问题,感觉应该是初学者,还在学习楷书阶段。这么说来的话,你这字帖换的有点快了。
初学书法多从楷书入手,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学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但是一旦选好一家,最好以这一家为本,给自己打好一个根底,那么这个过程一般来说2-3年是很正常的。
而您这4个多月就开始换帖了,我不知道你练的有多勤奋,就算是天才+勤奋,这个时间也确实有点太短了。我估计你再学赵孟頫的楷书,估计也就三个月就又要换了,这样极为不妥。这样换来换去,一家没有学好就学另一家,最后都是浅尝辄止,你的字写出来大家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能沦为江湖体一路了。
临帖不是说我对照着字帖写一遍就完事了,而是通过临帖你能学到古人的笔法和结字方法。如果离开字帖你也能写出字帖上的字了,那OK,你就算过关了,如果不行,就请踏踏实实地把这一家学好再换,不然学的越多忘的越快。
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全篇2000多字,算你6个多月200天,每天临帖学好100个字,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就算剔除一些重复的字,一天50个字吧,初学每天要临摹好50个字那要花多少时间?
因此,你这四个月就临摹完了颜体,你这是在糊弄自己玩啊!书法比的是手上的功夫,而不是嘴上说说的,你说你自己临摹过多少名家的字帖,就代表你的书法很好了吗?说的再多没有用,关键是手上功夫见真章。
因此,如果说你学着颜之后,不喜欢颜体的风格了,又喜欢上赵体的风格了,那没问题,就把赵体用心好好学个2-3年吧,千万不要再换来换去了。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播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注。其他网友观点没有个三五年或数十年最好不要换帖。这就是所谓的见异思迁。学习书法,除非你已经够得上精通一家之后,否则,不建议去换帖。四个月不可能对一家书法掌握多少。四个月时间未必能够将永字八法学精,何谈其他。
最理想情况下,对于初学,一天能够学一字就是天才般的人物了。一年三百多天,日日不间断,才能学三百多字,这还不够掌握结构的具体形式,更别说掌握数百字的一点一画。
我们知道王献之学书的故事,饮尽八缸水,始得龙凤飞,有多少人为了学习书法,池水尽墨。
学习书法的过程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专精一家然后遍阅百家的过程。甚至有些书法家以一家为终。
庞中华在谈学习书法的方法时说要坚持“少儿精”为基本原则,这是非常科学的方法。试想,我们如一天学十个字可是字字不精。远不如十天学一字见质量。保证了质量,就能够一部一个脚印,步步走实了,一步一个台阶。如果走不好每一步就有可能半途而废,甚至误入歧途。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没看见你的临作,只能从一般理解上谈一些建议。
如果方法正确,临摹颜体四个月,应该对颜体有了基本认识,对笔法、字法有了基本理解和掌握。只要你对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颜体的风格是比较适合打基础的书体,颜体通则楷法通,而赵体也是楷法的一种。这种情况下,你换临赵体完全可以,相互不会打架。
这里我讲的方法正确的概念,许多人会问,何为正确的方法?有人认为正确的临帖方法就是临像,或者尽量像。我始终以为,临像不是方法,像只是手段。临帖既不是抄像,也不需要你太主观臆断的理解,而是力求做到“三会”:即“会读帖”、“会笔法”、“会比对”。
读帖读什么?读点画的标准度、点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关系以及字体结构的空间布局关系。笔法如何表现?读懂了帖要善于运用正确的笔法表现点画和结体,只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自己反复琢磨和体会。这个过程很重要,临帖方法是否正确,主要就是体现在这个环节,有人临帖很用功,力求临的像,一张张的通篇临,结果是越临自己越没信心,许多书法爱好者都卡在这个坎过不来,问题就出在方法上还不得要领。我建议这些朋友,先静下心来,在读懂原帖的基础上,仔细琢磨临帖方法,反复推敲用笔用锋技巧,真正搞懂了用笔方法,再通临势必事半功倍。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清楚,临帖不是摹帖,而摹帖与临帖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求也大不相同。摹帖是一种拷贝不走样,一定要严格按照原帖字体的形体和点画空间布局,进行描摹和填墨,只一道道工序非常严格,这种摹帖越像越好,必须一丝不苟。你看兰亭序是冯承素的双钩摹本,及其细腻的点画笔法都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摹帖。其实摹帖真是一种书法入门和打基础的好方法,它让我们沿着法帖的轨迹“走”,在“走”的过程中体会到笔法、字法,进而化为自己的理解笔法,可以说这是初学书法的一条捷径。
回到你的问题。如果对以上方法还缺乏理解和认识,或者你对颜体还没有掌握,就换临赵体,这是学书法大忌,即使你再用功、再换贴也无济于事,甚至是在绕圈圈,一直停留在书法之法的边缘摇摆。这种情况,建议你不但不要换赵体,回到颜体,盯牢深入进去临摹,这才是学书法正道。个人观点供参考,祝进步!@微头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