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流动的飨宴,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假如在你年轻的时候,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在你此后的生涯里,不管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她就是一席流动的飨宴。
一位老人在回忆多年前在巴黎度过的创作初期的岁月,深情地说道。这位老人就是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的海明威。他的全名叫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流动的飨宴》是由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编写的散文,共20章。它是海明威生前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最后一部作品。在《流动的飨宴》中,海明威回忆了1921年一1926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一段艰辛而又愉悦的生活:初涉作家生涯、窝咖啡馆写作、与文友闲扯、赌马、忍饥受饿、逛塞纳河畔旧书摊、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与菲茨杰拉德邂逅并和乔伊斯、庞德等人擦身而过……
飨宴:宴饮。有酒有餐,有餐就是聚,有酒就是欢。在巴黎,欢宴不曾停止,即使在那个贫穷的时期,生活上的拮据也没有影响到艺术家们与上流社会的喜闹。环境造就人,人再影响时代。规律就是这样。大师总是成批地到来,成批地离开。一切都在复苏的年代(20-30年),这些人相互吸引、欢聚、离散、各自成名。海明威年近60的回忆掺杂着人都有的不自觉欺骗,带读者回到了那个充满趣味的艺术年代,大师们的黄金年代。比现实还真实的笔触还原了他在那个年龄看到和享受到的快乐。海明威不会抱怨,所以在这本回忆性质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他对年轻的自己的调侃,就像在说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一样清晰。
最喜欢菲茨杰拉德那一章的第三段,“司各特当时看起来就像是个孩子一样,他长着一张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的脸,金色的头发像波浪一样卷着,额角高高的,一双眼睛友好而兴奋,一张薄薄的嘴唇,带着爱尔兰人风格的纤巧的嘴,要是长到姑娘脸上,肯定会是一张美人的嘴。他下巴的轮廓很好,耳朵也长得很好看,一只漂亮的鼻子,甚至可以说很美,没有丝毫疤痕。这一切合在一起原本构成不了一张漂亮的脸,但是色调成全了他的美丽,非常悦目的金发和那张嘴成全了他的漂亮。那张嘴在你没有熟悉他以前总会使你感到烦恼,等到你熟识后就会更使你感到烦恼了。”突然被打动,写人居然还可以这样——客观冷峻地不露神色。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有人说他每完成一部伟大的作品就要结一次婚。在《流动的飨宴》第章“巴黎永远没有个完”里,海明威在述说第三者闯入自己生活最终让自己与妻子离婚时,“有钱人到来的时候,有一种”引水鱼”抢先他们一步,这种人经常会装聋作哑,在人未出现之前先散发出一股令人欢愉却又显得思前想后的味道。”这里作者用引水鱼讥讽作家多斯帕索斯,他认为是他引来了鲨鱼——有钱的墨菲夫妇,最终导致他与妻子哈德利离婚。
《流动的飨宴》还有许多章节与「阅读」有关。比如不写作的时候,海明威经常手不释卷。他说,写作告一段落,脑子空空的,就必须读点书,以免在继续动笔之前仍为作品伤神或焦虑。他经常利用看书来消磨白天或夜晚的余暇时光。当他没钱买书,幸好可以在「莎士比亚书店」的租借图书馆里借书,他为自己能读到世上所有的好书而高兴,甚至于到外地旅行或度假时也一定带上几本;而临睡前读书更是海明威长期以来养成的好习惯。
海明威于《流动的飨宴》提到非常多的作家与书,而其中最令他欣赏的作家有屠格涅夫、D?H?劳伦斯、托尔斯泰、费兹杰罗、修武?安德森……等。《流动的飨宴》里,海明威记录了他在巴黎居住的那段岁月,虽不是完整的自传,而且海明威甚至希望大家把这本书当作小说来读,但我们却从中获知海明威的喜爱阅读以及其写作习惯、态度、文学见解……等等,这都是最宝贵的创作经验谈,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巴黎的咖啡馆闻名全球,海明威经常在上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到气氛怡人的咖啡馆写作,工具则是几册笔记本、两枝铅笔和一个削铅笔器,就这样,海明威许多传世之作就在咖啡馆的大理石桌面完成了。
以文坛硬汉子著称的海明威为什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可以被杀死,但是不会被击败。他宁愿选择用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要留着残破的身躯听天由命。勇气可嘉!许多文人墨客如美国作家哈奇诺等人认为他是个热情勇敢的人, 但也有许多人则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既然是个坚强无畏的人, 为什么竟然在1961 年7 月2 日, 用猎枪悄悄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有的人认为, 海明威是勇敢、甚至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勇敢的人, 这自然有其理由。他的一生多彩多姿, 就好象他笔下的醉汉、猎人、勇敢的士兵、职业拳击手、斗牛士等。1917 年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他志愿从军, 但因眼睛受过伤而未能如愿以偿。他当了几个月堪萨斯的《星报》的记者之后, 加入国际红十字会, 到意大利前线开救护车, 并且表现得十分坚强.有一次他膝盖受重伤, 但仍在迫击炮猛烈轰击下, 抢救并背负伤员, 跑了很长一段路, 才到达急救站.医生从他腿上取出二百多块炸弹碎片.他伤愈之后, 加入意大利步兵, 到奥地利前线作战, 由於表现英勇而受到意大利政府的奖励.这段经历导致他於1929 年写出了优秀长篇小说《永别了, 武器》。
我认为,随着海明威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其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的性情越来越消沉。古巴卡斯特罗执政期间, 古美关系日益恶化, 海明威一家被逐出古巴.他返回美国以后, 曾两度住进精神病院。他有我行我素、幽默风趣、热情勇敢的一面, 又有追逐享乐、寻求冒险和刺激的一面; 他有时一往无前, 有时又胆小怕事.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文学泰斗.
在《流动的飨宴》可以看到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他的文字力求精简,不依赖形容词,凡是花俏的修饰字眼,一律剔除。往往花费一整个上午才写了一段。
巴黎永远没完没了,每一位在巴黎生活过的人的回忆都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我们总是会再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怎样的人,她不论如何变化,也不论你在那里有多么困难抑或多么容易。巴黎永远值得一去,无论你带给她的是什么,你总会有收获。不过这只是我们这个非常贫穷但也足够幸福的早期时代的巴黎的情形。这是《流动的飨宴》最后一段话,耐人寻味!
本书书名《流动的飨宴》,意指巴黎这座世界艺术名都都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人在这里奋斗,(如海明威等艺术家),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真好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年复一年,而岁月不同,像一个流动的飨宴。
十年前,被誉为“华人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中国吃,天下味,故园情……他的饮食笔记,风靡一时。
唐鲁孙除了具有好的胃口,还有异于常人的脑袋,惊人的记忆力,把吃食写得摇曳多姿、活色生香。酸甜苦辣,人间的百味;东西南北,人生的历练;萍踪侠影,岁月的沧桑。他将饮食和人生结合起来,一一收录笔底。唐鲁孙的文章中有宦海漂泊者的贵族气派,气定神闲,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精致生活氛围,呈现出民俗风情画卷。我读过一册《故园情》,印象深刻。有邓云乡的“文化古城旧事”中的北平逸事,读来有恍若隔世之感;有董桥的旧时月色,温婉动人;也有余光中的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的“乡愁”。鲈鱼莼菜之思,不仅仅是胃的记忆、舌头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联系。
人这一辈子,吃过无数次饭,大多都平淡无奇。但是,总有一些饮食,化为自己的情感和记忆,滋养我们的灵魂。总感觉,人和食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情感联系。每一种食物,或精致,或简单,只要留下了个人的记忆和情感,一饮一啄的心境,就会在时光深处缓慢地氤氲开来。有时候,我们面对食物,想起往事,所有经历过的,都不曾消逝,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阮义忠在 《抽屉里的浪花》文中写道:“人对往事的记忆就像锁在不同抽屉里、舍不得丢的杂物,有些经过归档,有些无法分类,就那么一起掺杂地搁着,随着岁月的封垒而尘封。某日不经意间打开一个抽屉,那被忘了、如同隔世般的旧事便猛然回魂,又有了温度、呼吸和生命,过去与现在又接续上了。”记忆是一生的飨宴,从童年开始,从故乡出发,各种各样的食物,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那些被消化掉的食物,化为昨日云烟。但是,儿时印象深刻的一种水果,十字街头的一次小酌,流浪异乡的一次小吃,在回忆中,如同打开的抽屉,里边的色香味俱全,形状温度气息,在岁月中依然清晰。
记忆中的食物,是品尝“玛德莱娜小点心”产生的诸多奇妙而丰富的效应。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掰了一块 “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颚,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偶尔吃到一口玛德莱娜小点心,于是一下子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于是有了皇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
有了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神奇力量,普鲁斯特将被吞入深渊的往事,完全沉入忘川的经历,靠着味觉的记忆,从幽冥中召回。玛德莱娜小点心——褶子规整,宛如贝壳状,触之柔软,嗅之香甜。即使物毁人亡,天翻地覆,即使往日的岁月了无痕迹,气息和味道仍然存在,它们柔弱,却无比强大。它们渺小,却成为时光之中永恒的象征,更形而上,不折不挠地支撑起记忆的大厦。
我在这本散文集中所呈现的,与其说是美食,不如说是食物。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是一个人对食物的记忆。与其说一个人对食物的记忆,不如说一代人对食物的认知。与其说一代人对食物的认知,不如说人与食物的关系。即使多么渺小的个人,也拥有人类的记忆。不管多么普通的食物,都是从历史长河之中延续下来的,喂养了一代一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童年采摘的野果,烤的地瓜黄豆,在求学的道路上吃过的青菜和咸菜,经过多年漂泊在青岛这个城市定居之后,吃过的海鲜和水果,都是一段一段消逝的往事。在书写和回忆中,各种各样的食物,多了一些岁月发酵之后的味道。
记忆是一根柔韧的线索,将酸甜苦辣的时光碎片串联在一起。食物是一条穿越历史的文化之线,将煮蒸炒炖的历史掌故串联在一起。四季的风物,海鲜的鲜美,节日的食趣,蔬菜的清新……食物的原汁原味在餐桌一一呈现;古典的韵律,诗词的意象,现代的乡愁,都市的味觉,饮食的各种美感在舌尖依次绽放。
一个人的饮食记忆,映照的是一个城市的饮食风情。我在青岛生活了十几年,这本散文集中,有浓郁的地方饮食特色,比如专门有一辑写青岛的海鲜。像赶海,钓虾虎,挖蛤蜊,捡波螺,采海菜,留存在几代青岛人的记忆里。人们关于饮食的记忆,不仅仅停留在食物上。我想传递出食物给人们的感觉,刻骨铭心的与平淡自然的感受,温暖与充实的心理体验。
记忆与食物,喂养了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生之欢乐,生之明证。书中汇聚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的“食”忆和“食”想,一个城市的岁月与岁食。人与人之间的记忆是相通相连的,舌尖上的青岛之味,和其他地方的饮食特色,也有了参照和联通的可能。
(《记忆的飨宴》,柳已青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版)
上一篇:pop海报如何设计?
下一篇:三毛和荷西的故事真相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