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选址有什么不同
成熟会展项目搬迁,如何选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会展BEN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当一部分成熟的会议和展览项目,不得不移址举办,
.........那往周边城市“搬迁”?
还是去更远的地方?
往南?往西?还是中部?
广深不如北京?
最近一批大型展会项目宣布易地举办的消息,有人(就是那个“睁大了眼睛的会展BEN”)对此直呼“离开京沪,奔赴津深”。
而“展馆大战”也已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了。
对于主办方来说,真要换地方举办,选一个理想的举办地城市是一个必须慎之又慎的重大选择。
关于现有项目易地举办如何选址的问题,有才兄在前几日已经根据中国的两条地理分割线(博台线和胡焕庸线)给出“西南偏南”的建议(往期文章“西南偏南:寻找下半年展会举办最佳地点”)。
我今天从另外的角度给大家说说我的一些思考。
去年底,上海交大联合其他多家机构发布了《大数据视野下的城市网络》研究报告。
报告基于全国约1000万辆营运车辆、乘用车、客车、重载货车的实时定位数据,包括2020年末载客汽车61.26万辆;载货汽车1110.28万辆,利用车流大数据来进行经济方面的分析。
研究发现,各地的车流密集状况与经济的发展高度拟合,车流最为密集的地方,显示出该地区的经济活力越强。车流的空间分布还能反应经济在地理上的分布,其中城市群的车流占较大比重。
会展项目选址除了考虑硬件条件与政府支持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举办地的辐射力,即影响力。
在传统的认知中,广州深圳在会展业一直未能超越京沪的重要原因便在于此。
毕竟,在相当多的产业里,大家认为广深仍只是华南的代名词。这一点在消费领域尤其明显。
然而,在此份报告中,通过车流大数据所展现出来的经济辐射力排名却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事实:
广深的经济影响力均已超越北京。我们的首都在这方面甚至已经落后于天津、成都和郑州。
当然,考虑到首都功能纾解、京津互补、产业转移的效应,个人认为这两个城市的数据互有干扰,在此不做展开。
而目前广深已经开始炙手可热的情况下,再做讨论也无更多价值。
成都、郑州、武汉:都很“性感”
结合下面这张客货流密度图所展示的经济聚集效应,我建议把关注点扩展到成都、郑州和武汉。
成都、郑州和武汉属于标签迥异的三个城市:牛油火锅、胡辣汤和热干面。
你的项目更适合哪道菜?
我们来看看三座城市的支柱产业情况。
成都2021年GDP将近2万亿。不仅是成都市,整个四川省也早已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这在中西部地区可谓是难能可贵。
根据“十四五”规划,成都将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郑州2021年GDP超过1.26万亿,目前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产业。
2021年武汉的GDP超过1.77万亿,并且一下子制定了“九大支柱产业”的2025年目标:除了“大健康和生物技术”是600亿,其他几乎都在2000亿以上,而“光芯屏端网”和“汽车制造与服务”甚至是5000亿。
被列入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往往意味着该产业在当地已经或将有较大可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也是该产业对应的会展项目生存的沃土。
与此同时,随着2021年各级政府的经济数据在4月集中出炉,我们从北上广深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第三产业占比越高的城市,会展项目的影响力、领导力越强。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北京受到诸多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在很多主办方眼里依然是一个难以割舍的重镇。
由此,成都、郑州和武汉也能以此算出一个先后座次:成都 > 武汉 > 郑州。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成都的经济总量只有深圳的约三分之二,但是第三产业的占比竟高出了深圳一截(武汉也已经相当接近深圳了)。
这想必也是成都作为西部门户的一种重要体现。
随着中欧班列的日渐火热,西部地区将不再完全依赖于东部沿海港口实现国际贸易的商品集散。中西部重点城市的商贸辐射范围将从过去的单纯局部内陆而有望升级成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的桥头堡。
“临时过渡”还是“战略挺进”
通过对车流大数据以及产业结构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在会展项目易地改期的选址过程中,获得一些不同的视角。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单一经济体,与除美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体相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战略纵深。
这意味着项目发展可以有不同纬度的战略方向选择。
究竟是“临时过渡”还是“战略挺进”,亦或是“分身打群架”?着眼全国乃至亚太市场的会展项目需要结合自身定位与发展阶段,在易地搬迁选址中采取不同的策略。
延伸阅读:
会展公司跟客户签年框不是梦
作者:王亦磊,晟荟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企业发展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高速发展期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企业都会经历一次或多次选址的决策。企业产生选址需求的原因多为:投资新办、增设分厂、增产扩容、战略性搬迁、政策牵引等。每多一次企业选址意味着园区多一次招商的机会。
企业选址对一个公司未来发展是一项重要性决策,意味着一次新的投资,甚至关乎一家企业发展的成败。一个好的企业在注册的时候就开始占有一定的优势,很多人注册公司为了图管理者的方便,结果导致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选址的问题导致。缺乏考虑的选址会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偏高、劳动力缺失、销售渠道不畅,物流成本高企,在行业中丧失竞争优势等问题。
企业选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点。
选址因素一:区域优势
政府规划的发展方向和扶持,决定着区域的光明前景。企业可以选择有优惠政策的园区,很多地区都有优惠政策,主要是为了扶持企业更好的发展,在税收上给予了一定的退税和减税的政策,企业在这种地方经营,税负减轻不少。
选址因素二:交通运输
选择便于运输的交通枢纽地,交通运输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交通不便,很有可能延误出货时间,还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选址因素三:配套环境
产业竞争、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市场空间、市场机遇等环境是投资企业最关键的要素。周边商业配套成熟是企业发展的有机养料,企业如果选在产品链比较完整的地方,这样既离上游原料供应方较近,能够节约运输成本;又能更快的将产品销往下游客户,不仅解决产品供需难题还能实现降本增效。
选址因素四: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涉及企业生产硬性成本的关键指标,是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水、电、气、人工、土地五大因素:(1)水、电、气的单位价格,尤其是能耗大的产业,对生产要素价格极为敏感;(2)人才供给数量与人才层次;(3)土地获取的难易度、获取成本、可获得的体量。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人才供给能力是企业选址的关键点;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人才的供给和吸引力成为决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
选址因素五:履约能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影响,政府政策履约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址关注的另一大重点。特别是作为地方重点引进项目,企业对政府政策履约能力的考察尤为重要。各地招商竞争白热化、招商政策透明化,项目落地后,地方政策无法承兑之前合约的案例层出不穷,致使企业利益无法兑现。企业在选址时,对政府的履约能力主要考察:地方财政实力、政府服务、决策人更替三大要素。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工厂的选址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即企业愈来愈倾向于选择产业环境及配套设施完善,且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资金、科技、优惠政策等服务的成熟产业园区。园区是否能为入驻企业打造丰富的运营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服务、人才服务、产业链服务、产学研服务、公共服务等,聚集企业生长的各种资源与要素,一站式为企业提供生命周期精准服务,这都是至关重要
收录专题:产业园招商 | 产业园区精准招商策略及渠道-五度易链
推荐阅读:产业园区精准招商之“产业链招商”篇
现阶段,园区发展进入瓶颈,很多园区面临着招商难的问题,其根本问题还是主业不突出、产业层次不高、招商手段单一、园区同质化严重,我国的产业园区大都以制造业为主,高新区大都以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为主,园区数量多、密度大,同类型的园区较多,同质化严重,加上很多还是使用拼土地、拼政策的单一招商方法,使得园区竞争愈加激烈。
一方面,园区自身资源条件吸引不了企业,另一方面,产业园区在招商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导致企业入驻意愿低下。所以,创新招商模式是每个园区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根据不同阶段的企业对选址的诉求来制定招商策略,是提升园区招商率的一大技巧。
在企业处于投资筹划与成立阶段时,那么在该阶段成熟的产业环境是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园区是否靠近原材料等也是重要的衡量条件。处在该阶段的企业主要以快速投产、赢利为主要目的。
在企业增产扩容阶段时,企业普遍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阶段,即步入生命周期快速发展期,在该阶段的企业逐步开始考虑品牌形象、员工福利、工作环境等因素。据信索调研统计,85%的该阶段企业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选择有品牌知名度、配套设施齐全、人才服务完善的产业园区入驻。
受政策牵引响的企业,考虑搬迁选址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新地区政府政策的吸引,如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贸易补贴政策等等带动,该类型企业可能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而企业对园区的需求也没有一定规律可循,往往视企业自身需求而定,但对园区通常会提出一定要求,如园区是否能够避开政策限制或发挥政策优势等。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经济来支撑,招商战略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战略方向。因而,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规划对于推进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上一篇:世界杯各队夺冠奖金多不多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