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2岁宝宝龋齿怎么办(一岁半宝宝龋齿怎么办)

摘要: 2岁宝宝龋齿怎么办(一岁半宝宝龋齿怎么办 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问答|什么?2岁宝宝就有蛀牙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

2岁宝宝龋齿怎么办(一岁半宝宝龋齿怎么办)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问答|什么?2岁宝宝就有蛀牙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墨宝妈妈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2岁宝宝龋齿怎么办(一岁半宝宝龋齿怎么办)1

墨宝妈妈群提问:

我家宝宝2岁了,乳牙长了好几颗,有一颗牙上有个黄色小斑点,听人说这是蛀牙,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有蛀牙吗?

正常。

孩子到2岁半的时候,乳牙应该长齐了。如果妈妈发现宝宝的牙齿上,出现了黄色或白色的斑点,一定要注意了,它们都是龋齿(蛀牙)的前兆。

数据显示,2岁的孩子中,将近1/10的人有1颗甚至多颗龋齿(蛀牙),到3岁的时候,这个比例是28%,到5岁的时候,这个比例接近50%。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乳牙期间的龋齿没有关系,反正它们早晚要退掉,但这种认识并不正确,乳牙期间的龋齿会对恒牙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会导致更多的牙齿问题。

低龄宝宝,需要父母帮助他除掉牙齿上的所有牙垢,各种软的、黏的含菌残留物。

大龄宝宝,需要监督并帮助他学会用软毛儿童牙刷牙,建议每天刷牙两次。

参考: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六版

o(* ̄3 ̄)o

墨宝问答是固定栏目,每天一篇科普原创,育儿问题讲明白,记得收藏呦~~

也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给我们留言,写下你在育儿道路上的疑问~~

-end-

2岁宝宝龋齿怎么办(一岁半宝宝龋齿怎么办)2

文/夏群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编辑/赵莉

照片来自好搜图片

看完图可别说吓死本宝宝啦!

你要是有胆儿,就去口腔医院儿科看看去!很多两岁的小宝贝牙齿还没长全,上面门牙就有奶瓶龋黑牙,牙体只有一半了;甚至还有不到4岁的娃几乎把能补的牙齿都补了一次,留下满口的残冠……

口腔科医生说,如今很多宝贝小小年纪牙齿就发黄发黑,甚至成块成块的蛀蚀掉。

没给宝贝吃过糖呀!

我们也给宝贝刷牙啊!!

这好好的牙齿到底怎么了!!!

别急,我们已经替大家咨询口腔科医生了。专家说,其实这些都是“奶瓶龋”的表现。是一种由于婴儿睡眠时不断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龋齿,医学上将其称之为“奶瓶龋”。咱做父母的要提高警惕,帮助宝贝做好牙齿防护,拒绝“奶瓶龋”!

那为什么会发生“奶瓶龋”?1.喂养方式不正确

●奶瓶喂养

宝贝在吸吮奶嘴时不如吸吮乳头时的力度和次数多,影响口腔中唾液的分泌,进而影响唾液对口腔的清洁力度。甚至有的家长将糖水、果汁等饮料也装入奶瓶中给宝贝喝,增加了宝贝患奶瓶龋的概率。

●躺着喂奶

不少家长在哄宝贝入睡时,为了方便,采取躺着喂奶。当宝贝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吞咽功能减弱。宝贝睡着后奶嘴(或奶头)还在口腔内,奶嘴会顶在宝贝的上颌,口腔内的奶在唾液的作用下发酵产生乳酸,宝贝的乳牙长期浸泡在乳酸中会被乳酸腐蚀。

●断母乳过早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或者对宝贝喂养知识的缺乏,导致过早给宝贝断掉母乳。尽管现在的奶粉极力在模仿母乳,但甜度比母乳高,缺乏消化酶。因此,奶粉喂养要比坚持母乳喂养的宝贝出现奶瓶龋高得多。

●喂养次数过多

很多年轻的父母听不得宝贝哭一声,更不分析宝贝哭闹的原因,只要宝贝一哭就给喂奶。宝贝连续的吸吮,既消耗体力,又因为口腔肌肉不断收缩,导致颌骨发育受到影响,再加上吸吮时会吸入过多的空气,压迫上腭,使上腭变得过窄,甚至出现牙龈发炎。

2.不注重口腔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很多人都不太重视口腔卫生,更不懂得如何给宝贝保持口腔卫生,认为宝贝小,牙没长齐或者没长牙就不用给宝贝漱口,甚至更有人将食物咀嚼后再喂给宝贝吃,这都给口腔中的细菌创造了环境,影响宝贝牙齿的发育。

3.家长口腔卫生知识缺乏

很多家长不知道每次给宝贝喂完奶要给宝贝喝点白开水漱漱口,更不知道如何对宝贝的口腔进行清洁。他们只知道吃糖过多会导致龋齿,但却不知道不管吃什么食物,在宝贝吸吮或咀嚼的时候,唾液分泌会增加,一旦停止咀嚼吸吮的活动,唾液分泌就减少,睡着后就更少,残留在口腔内的食物开始被口腔中的细菌所利用,影响宝贝牙齿的发育。

“唉,孩子这满口的黑牙蛀牙原来都是奶瓶惹的祸啊!”

咋整?!

“奶瓶龋”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如果宝贝患有“奶瓶龋”不及时治疗,牙冠将很快会烂掉,牙龈出现反复肿痛,导致乳牙提前脱落,影响宝贝的咀嚼、语音和美观,有的会导致恒牙的萌出,甚至导致颌骨发育畸形,咀嚼功能降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等。但导致宝贝出现“奶瓶龋”的因素又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所以,奶瓶龋重在预防。

预防一定要早

要预防宝贝奶瓶龋一定要早。需要追溯到怀孕的早期开始,怀孕第二个月胎儿的牙合开始发育,这时候孕妈咪需要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有助于牙合、牙基的发育,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于牙釉质细胞的发育,能更好的保护宝贝的牙齿不受侵害。预防宝贝“奶瓶龋”不是在宝贝出牙前,而是从宝贝牙合开始发育时就需要开始注意。

帮宝贝做好口腔清洁

从宝贝出生的第一天起,每天都需要帮助宝贝做好口腔的卫生清洁工作,每次给宝贝喂完奶后要给宝贝喝点白开水,可以达到稀释口腔内或者牙缝隙间的奶,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在宝贝每次喝完奶和晚上睡觉前,由妈咪的食指上缠上消毒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宝贝的牙龈和腭部,以达到清洁口腔预防奶瓶龋的作用。

控制宝贝用奶瓶的时间和频率

首先,要控制宝贝每次使用奶瓶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其次,1周岁以后需要控制宝贝使用奶瓶的频率,逐渐给宝贝戒掉奶瓶,改用水杯或者勺子给宝贝喝奶,可以减少奶瓶龋的发生。最后,要控制给宝贝养成含着奶嘴睡觉的习惯,夜里给宝贝喂奶,见宝贝有睡意时一定要将奶嘴给拔出来,并换装有白开水的奶瓶给宝贝再吃两口。

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在宝贝会说简单的话时就需要开始对宝贝进行食物选择方面的教育,什么食物不能吃,什么食物可以少吃,睡前半小时内不要吃东西,尤其含糖量高的食物,并且睡前要漱口等日常口腔保洁方面的知识,等宝贝乳牙长齐后,则需要教会宝贝自己刷牙,并给予正确刷牙的指导、监督早晚或者每餐饭后刷牙、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当然家长也需要多了解食物营养知识和口腔卫生知识。

给宝贝制定口腔检查计划

从宝贝开始长牙时就需要给宝贝制定口腔检查计划,每隔半年要带宝贝到口腔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观察宝贝牙齿发育程度,排列是否整齐,牙釉质是否发育良好等等,以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效果,避免严重后影响宝贝的牙齿美观、咀嚼和消化吸收能力。

TIPS

鉴于“奶瓶龋”与宝贝睡前吸吮牛奶等高糖食品有很大关系,所以提倡宝贝6个月以后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宝贝生长发育和牙齿钙化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且最容易被消化吸收,母乳中所含的免疫因子可以增强宝贝的免疫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能起到预防奶瓶龋的作用。

一旦发现宝贝已经患有奶瓶龋,需要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宝贝龋齿的程度和牙位,选择是药物涂擦治疗还是填充方法治疗。3岁以后可选择低浓度含氟牙膏,而氟滴剂和氟片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敬告各位友媒,请尊重作者及妈咪宝贝传媒版权,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得到同意后方可转载,并在明显处注明文出自妈咪宝贝传媒。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我们有超过300篇关于宝贝健康、营养、安全的专业文章在这里和你分享。

====================

妈咪宝贝传媒是国内母婴传媒领导品牌,旗下出版《妈咪宝贝》《孕妈咪》两本月刊,专注于为孕及0-3母婴家庭提供育儿生活解决方案。订阅妈咪宝贝传媒官方微信,与我们互动有趣的育儿生活方式,并获取权威、专业的健康生活资讯。

2岁宝宝龋齿怎么办(一岁半宝宝龋齿怎么办)3

妈咪读呀 Tina老师原创

皮妈最近很郁闷,才一岁半的皮皮现在已经有龋齿了!“我们这么小都不没吃过糖,为什么会得龋齿呢?不是说母乳的孩子牙齿更健康么……”

面对皮妈的满腹狐疑,我深表理解!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可以笑“口”常开,特含泪总结了我在牙齿护理方面入过的大坑。快来看看,你是不是正走在去大坑的路上?

误区一:吃母乳不容易有蛀牙

海蒂母乳吃到2岁2个月的时候,我发现她的门牙上有白斑,于是去口腔医院检查。结果确诊是轻龋。听说我们还在吃夜奶,医生无比感慨,“国内很多新妈妈容易被母乳喂养好处的信息洗脑,其实母乳时间过长特别是夜奶,很容易引发孩子龋齿。”

我回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果然有类似研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对458名家庭的孩子进行长达38个月的追踪式牙齿健康状况调查,成果发表在《传染病学年鉴》上。调查内容包括孩子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母乳时长。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6个月-2年的孩子40%长有蛀牙,而母乳喂养超过2年,这个比例即增加到48%。罗切斯特大学口腔生物学中心教授威廉·鲍恩表示,母乳有两种可能会导致龋齿发生。一是人奶本身,有一小部分能力会促进蛀牙。二是母乳的物理方面,甚至是人工喂养,都有可能导致问题发生。当婴儿吮吸母亲乳房或奶瓶的时候,宝宝的牙齿就封锁了嘴里的唾液。这道物理屏障防止唾液分解细菌,增加长蛀牙的机会。

所以,母乳宝宝需要按需哺乳;同时,避免含着妈妈乳头睡觉;此外,即使吃夜奶也需要帮孩子清理口腔,比如用棉布擦拭。

误区二:糖是导致龋齿的唯一根源,必须隔离

孩子对待糖果先天抵抗力弱,加上“吃糖会蛀牙”这一根深蒂固的结论,目前身边 “谈糖色变”的家可真不少。有时候还因为阻止孩子吃糖导致亲子关系严重紧张。到底是保护孩子的吃糖的乐趣,还是保护孩子一口好牙?

其实,引起蛀牙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糖,而是口腔中的细菌制造的酸。只不过,糖作为典型的碳水化合物能够刺激这些细菌产生酸。实际上,大米、土豆、面包、水果和蔬菜这些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可以产生类似酸。一旦酸开始腐蚀牙齿,就会形成一个极其细微的洞供细菌寄居,而牙刷和牙线根本触及不到它们。细菌持续新陈代谢,吸收碳水化合物并制造酸,龋洞也就会越来越大。

还有个重要的事实:蛀牙的程度和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决定龋齿程度的取决于将牙齿暴露于其中的时间。最有趣的案例就是,“7颗糖同时吃对孩子牙齿伤害大,还是一天吃一颗对牙齿伤害大”。一次吃虽然量大,但牙齿暴露在碳水化合物中的时间远远小于连续吃7天。

所以,不需要武断的阻止孩子接触糖果的乐趣,但要约定好时长和吃糖后及时刷牙漱口的规则。快乐和健康可以兼得哦!

误区三:预防大牙得龋齿做窝沟封闭就够了

不少妈妈跟我当年一样,很傻很天真的认为做了“窝沟封闭”就可以高枕无忧。所以,在海蒂2岁多看牙医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问题。结果,再次被医生秒杀。

首先,窝沟封闭并不能百分百预防龋齿。我们的牙齿上面有很多窝沟,这些窝沟凹凸不平,有些部位裂隙比较深,很容易积聚致龋的细菌,不易清除掉,一旦细菌侵入,就能逐渐损坏整个牙齿。而“窝沟封闭”相当于给牙齿穿了件“保护衣”,把牙齿最容易坏的表面窝沟用封闭剂封住。但是如果细菌从牙齿侧面或者牙根位置侵入,及时做了窝沟封闭也会得龋齿。

其次,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做窝沟封闭。对于正处于乳牙替换、恒牙萌出等特殊时期的孩子来说,由于刚萌出的牙齿不够坚硬,并且年龄小刷牙不仔细、喜欢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甜食或者软食、黏食,牙齿很容易龋坏,做封闭可以降低龋齿概率。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年龄的孩子都适合做窝沟封闭。一般情况下,孩子萌生出第一恒磨牙是患龋率最高的牙齿,又是孩子牙列形成的关键性牙齿,所以应抓紧时机,大概年纪在6-8岁。

所以,按时做窝沟封闭,并且在做完之后可以养成好的刷牙习惯定期检查更关键。

误区四、孩子可以独立刷牙之后,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我们都知道养成独立刷牙习惯好处多多,所以当孩子每天到点主动去刷牙的时候,我们以为这样可以锻炼她们的独立能力。其实并不是。

美国牙科学会和澳洲政府都建议7岁以下的孩子都需要家长帮助刷牙。刷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手部精细运动,需要恰如其分的角度和力度,而7岁以下的小朋友还不具备那样的技能。

此外,任何一个用牙刷或牙线清洁不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细菌的藏身之处。例如门牙背面深深的凹槽,就是产生蛀牙的绝佳之地。牙缝之间也很可能会产生龋洞,因为牙刷往往触及不到那里,而很多孩子又不习惯用牙线或者使用含氟漱口水,这样都会导致患龋齿的概率增大。

所以,培养孩子独立刷牙的习惯固然不错,不过,从清洁度效果来看,家长还需要引导和帮助一下。别偷懒,快一起来!

误区五:反正孩子还要换乳牙,不需要治疗

身边的老人对这种观念认可度最高,因为我们当年基本也是这么被对待的。但是,那是因为父母们低估了龋齿的危害性。

乳牙作为孩子最重要的咀嚼器官,是消化系统的第一道关口。如果孩子有了蛀牙,会影响正常阻嚼,不能很好地对食物进行咀嚼加工,很可能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而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得以充分地消化和吸收,会使孩子摄取的营养减少。

再严重一些,有些龋齿太严重还会导致新长的恒牙发生严重错位,甚至发展成根尖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引发孩子面部肿胀、食欲减退,甚至会影响颌骨的发育。如果到了更严重的成都,还有可能会造成全身的感染,也会影响孩子的发音。

目前,乳牙龋齿是儿童最普遍、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即使刚出生的孩子,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牙齿疾病。在我国全国口腔流行学调查,儿童乳牙疾病的患病率非常高,占76.55%,而在两岁组可以达到7.5%,三岁组可以达到11.35%。

所以,父母们需要每隔3个月就带孩子去做口腔检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平时用牙线清理牙缝的良好习惯,尽可能的平衡孩子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护好孩子牙齿是一场持久战,让我们一起加油!

发表评论